宁美乡村|点位3:青梅科技小院获奖作品及评语公布
聚焦“宁美乡村”,共赏设计佳作!南京市第一届乡村空间设计竞赛点位一、二的优秀作品已陆续与大家见面。今天,我们将分享第三个点位的获奖作品,让我们一同领略规划设计的匠心与温度!
【设计说明】
本方案以“环宇叠院”为核心理念,构建一个层次丰富的乡村复合空间。一道联系性檐廊轻灵介入,串联起三栋建筑,巧妙界定出功能各异的立体院落:静谧的研习内院、开放的共享外院与承古启今的记忆之院。一条无缝的慢行环线穿梭其间,将“产学研用”的产业循环物化为一场沉浸式的空间体验。设计深度融合青梅产业元素,优先采用乡土材料,在回应场地历史文脉的同时,塑造了一个促进交流、激发活力、展现科技赋能乡村的现代化典范。
↑↓滑动查看核心图纸
【核心图纸】图片节点1-A3.jpg节点2-A3.jpg节点3-A3.jpg其他-方案生成-A3.jpg其他-立面-A3.jpg其他-平面图-剖面-A3.jpg其他-总图-A3.jpg效果图1-A3.jpg效果图2-A3.jpg图片
【设计说明】
乡村建筑多以“舍”的形式进行建造,舍内是完全私密的空间,舍外则是广阔的野外,两者之间没有供人们使用的公共空间,这是乡村缺乏烟火气息和活跃气氛的原因之一。本案的科技小院和村史馆即典型的“舍”,近在咫尺却相互孤立。
设计采用造园的方式,在舍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优化,使这片区域生成从“舍”过渡到“园”再回归到“野”的空间层次,充分激活乡村空间的活力,成为居民可停、可游、可交流的村中小园。
设计首先从基本造园元素开始研究,结合现状建筑特点设计了四种造园元素——取自现状建筑上花砖演变的隔断墙、可结合坡屋面的屋顶挑台、围绕建筑展开的檐廊以及可聚集人群的场基。再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活动属性,将场地划分为若干空间单元,增加空间的复合利用,提升居民的使用黏性。
园的做法同样渗透进室内,通过营造半开敞的室内共享空间以及向室外通透打开的玻璃设计,让建筑与环境有机地融合,让园进舍。
其他图2.jpg
【设计说明】
设计以“留树为院”作骨,希望在保留原基地内树木的同时,用一道轻若游丝的空中檐廊重新围合,将原本割裂的建筑重新整合为连续空间体系。
为减少不必要的拆改,设计重新梳理动线,通过轻量化连廊与极简楼梯串联空间,消除高差壁垒,实现水平与垂直维度的无缝衔接,优化了各层空间的可达性。动线上植入漫游节点,将交通路径转化为行为发生器,带来整体的流畅体验。此时的檐廊不只为连通,更似村口那条自然形成的“青梅树下”,每隔几步便放宽成台、成凳、成矮墙,诱人在此停脚、倚坐、碰面,重现村口聚集的无意与松弛。
场地内的树木成为空间主导界面,随时间推移,光影经叶脉过滤后投射于地坪间,动态树影与静态体量形成持续对话,实现室内外边界的自然消解。建筑在此退隐,自然得以渗透,人在廊下,檐口压低的瞬间像走进巷口,抬头又豁然开朗,仿佛从村巷一步踏入林间空地。场地被重新编织成一座“立体村口”,檐廊是路径,也是院子,更是村民随时可入座的那条“长板凳”。
来源:南京规划资源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KghtXXiNrBAFOyC-igaPSA
苏公网安备32021402002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