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微型智能体设计大赛的通知
为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融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激发我校学生的文化创新活力,现决定举办文化传承微型智能体设计大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大赛主题
数智赋能文化传承创新
二
参赛对象
全体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可个人或团队形式(可跨院组队)参赛(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
三
大赛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8日
四
智能体设计方向及赛道设置
参赛者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见附件1)或我校“三大文化”蕴含的某一具体文化内容构建专门语料库、知识库,选择赛道参赛。为鼓励不同类型的创新作品,本次大赛设置三个赛道,参赛个人或团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技术能力选择其一:
赛道一:文化知识与问答
目标
梳理文化知识,打造能进行问答或讲解的智能体,突出内容准确性与文化深度。
要求
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或校园特色文化某一主题;
建立小型知识库(可用文档、向量库等简易方式);
实现基本问答或讲解功能(可依托豆包、文心一言等平台)。
成果形式
知识库说明、交互截图或简单演示视频,无需复杂前端。
示例
党史问答助手、传统美德小百科、诗词解释机器人。
赛道二:创意交互与设计
目标
提出创新性的文化传播方案,强调创意与用户体验,可提交设计方案即可。
要求
提供创意说明、交互流程图、界面草图或低保真原型;
阐述如何通过该方案让文化“活起来”、吸引用户参与。
成果形式
设计方案文档(含创意说明、文化价值),可附简单原型或演示视频(非必需)。
示例
AR看文物互动方案、文化知识闯关小游戏策划书、数字人故事讲述设计。
赛道三:场景化应用与服务
目标
结合真实使用场景设计可体验的小应用,突出应用价值和可推广性。
要求
选择具体场景(教育、文旅、公益、校园文化服务等);
用低代码或可视化工具搭建可体验的原型;
说明目标用户、使用场景及推广设想。
成果形式
可运行原型或短演示视频,以及场景说明文档。推广潜力只需说明预期可应用的范围,无需提供实际数据。
示例
校园红色文化导览小程序、文化活动日程提醒助手、非遗体验数字指南
五
参赛要求
⭕原创性:作品需为自主设计,不得抄袭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技术性:合理运用AI平台(如豆包、文心一言等)的模型训练、知识库构建、多模态交互等功能。
⭕知识性:知识库内容权威,具有传播价值。
⭕实用性:智能体需具备实际应用场景,如教育、文旅、公益服务等。
六
提交材料
1.作品说明文档:包括设计理念、技术方案、应用场景及文化价值(PDF格式)。
2.智能体演示文件:根据对应赛道可运行的程序或交互界面截图/视频(3分钟以内)。
3.报名表:填写报名信息及作品简介。
七
评审标准
八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校级荣誉证书+奖金
二等奖(3名):校级荣誉证书+奖金
三等奖(5名):校级荣誉证书+奖金
优秀奖(若干):校级荣誉证书
九
报名方式
参赛个人或团队,于11月28日前将参赛报名表、智能体演示文件、作品说明文档发送至邮箱:2358487167@qq.com。
十
其他说明
本次大赛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主办方有权对作品进行宣传推广。
联系人:
范玉康(88822750)
附件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参考主题.docx附件2文化传承智能体设计大赛报名表.docx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https://mp.weixin.qq.com/s/YdmDvtf6RQzmyFmqSrBIn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