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生生之美——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
展览介绍
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长江是流动的文化,从传统而来,向着未来而去“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统与创新在此融合展览里,故事的主角是岁月的遗产,传承千年文脉亦是新生的使命,激活创新设计,赓续生生之美
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千年文脉·生生之美——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由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美术学院、上海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共同主办。
展览首展已于2024年9月26日至12月15日期间,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以“民艺+文物+设计”为视角多维度展现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的新主体、新工艺、新理念,将文物、手工艺人、设计作品和当代艺术完全融合,是第一个全流域梳理与呈现长江工艺文明的学术型展览,累计参观人数达7万人次。
从长江头到长江尾,作为本次巡展的第二站,展览于2025年3月7日至4月7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出。此次展览以这座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也最重视公共艺术价值的的图书馆作为展陈空间,期待通过开放式的文化磁场,让手工艺术的灵韵悄然融入人文的场域。展览以“民艺+文献+美育”的视角,精选上海图书馆馆藏长江流域历史文脉与民间手工艺相关古籍善本,在时空场域与社会变迁、造物观念与文化传承之中,从“源:万象创生、流:互融共生、汇:巧力新生”三个版块展现长江流域恢宏、鲜活的民间工艺文化,在古今对照中探讨长江流域民间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路径,阐释长江文化的包容力与当代性,彰显长江对中华工艺文明延绵至今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这次上海站展品的最大亮点,是结合上海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展出馆藏珍贵文献28本,其中民艺代表文献包括明万历刻本《考工记》,日本明和八年刻本《天工开物》(日本大阪书林菅生堂刻本,最早在国外刊行的版本),明万历刻本《长物志》,清抄本《文房四谱》,明正德刻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以及长江流域三大文化圈相关的明代嘉靖刻本《越絶书十五卷》,明代万历刻本《三峡通志五卷》《华阳国志十二卷》《水经注笺四十卷》等等。古籍善本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善本馆同步展出。以这座人文殿堂为幕,致敬传统工艺的当代新生。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5年3月7日-4月7日展览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7F、善本馆
展览资助: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主办单位: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美术学院、上海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办单位: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合作单位: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总策划:唐青阳、焦兴涛、段胜峰学术顾问:潘鲁生、孙建君、余强项目召集人:谢亚平策展人:刘薇、李皓、米静、刘洋特邀策展人:李颖、管晓锐、张志颖、章莉莉、金晓依、张习文展览统筹:高梓铭、陈玥晓展览执行:汪泳、巫其、易欣、唐影、刘玉城、孙敏、翁欣羽、陈静、张压西、范易、文艺霖、陈冰玉、喻茜雯、雷渟舸、邢祥龙、刘芳宇、李冰、严珞菲、黄浩霖、王崟丁、张勋、刘艺璇、高清远、孔德欣、容煜婷、徐庆年、罗馨、何雨芹、税海朋、曹余欢、陈万毫、王博、熊潇潇、梁又双展览公教:王崟丁、刘艺璇宣传推广:孙艺菱、敬茜媒体支持:重庆日报、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美术报、经济之声、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改革网、环球网、华龙网、网易新闻、重庆电视台第1眼新闻、重庆文艺网、当代美术家、民艺、中华手工、设计、公共艺术
展览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部分展出作品
《雕银丝光晕彩双凤旋转攒盒》尹利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都漆艺国家级传承人)材料:木胎、大漆、银、螺钿、锡片2004年
《“南通门神”板鹞风筝》郭承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鹞风筝传承人)、郭嘉材料:布、葫芦、竹2020年作品介绍古时人们称风筝为“鹞”或“鸢”,南通板鹞因其造型平直似“板”而得名“板鹞”,多以六角、八角甚至多角为基础,通过组合串联成形,一般尺寸为六到八尺,大者甚至丈余。旧时,盐民通过放飞板鹞风筝、辨听哨口的声音来预测天气变化,民间便有了“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的说法。每逢乡间盛事,板鹞风筝在众人合力之下翱翔于天地之间。村民虔诚供奉,空中和鸣伴酒宴,共赏风筝之美,互道吉祥的“利市语”,畅想美好生活。作品将“南通门神”作为风筝饰面的创作主题,是板鹞风筝与本土题材的融合之作。
针法《衣锦纹》杨德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蜀绣技艺省级传承人)工艺:蜀绣2016年作品介绍蜀绣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拥有138种针法,其中衣锦纹针法占大部分,然文字记载稀少,特别是平手拉锦纹面临失传。经五年整理和研发,部分平手拉锦纹图案和工艺流程已完整记录。拉锦纹以彩丝交错组合形成多样图案,广泛用于绣制人物、建筑、家具等装饰。为传承这一非遗文化,需完善针法实物及文字记录,并通过现代创意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其发展,使其融入现代刺绣作品,焕发新生。
《“鞍”椅》融设计图书馆材料:欧洲橡木、尼龙绳、不锈钢2020年作品介绍长江流域植物茂盛,林木葱郁,提供了大量木材。“鞍”椅的色彩体系来自于uganconcept感物以木料专家的身份独家支持融设计图书馆为期五年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之木材料研究计划”。2019年,通过主题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研究之木材料自然染色”的研究,对木料的生物染色、植物染色以及矿物染色进行研究,将自然染色工艺与木料相结合,探索“木肌”的多种可能性。
《米器》王克震(南京艺术学院)材料:银2014年作品介绍稻米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国稻米的主要产区之一。“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河姆渡人最早将水稻图像留在日常用具上,在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间,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了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米器》将银料矬磨成米粒形态,银质米粒相互熔接便塑造出碗的各式形态。从稻米到饮食器具,是对中国人的饮食根脉和日用之物的再审视,以此延伸至“民以食为天”,每一粒米皆贵比金银的民族价值观。
《漆块》作者:陈静(四川美术学院)材料:大漆、综合材料2012年
《漆皮柴烧灯》作者:陈静、尧波(四川美术学院)材料:大漆、陶瓷、其他材料2019年
《涟漪之歌》系列之一吴建毅(四川美术学院)材料:陶、氧化物2024年
《云中之城》银编錾刻配饰系列程诗仪李文彬(手工艺人)材料:银2021年作品介绍生活在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高地的傣族人将工艺、材料、功能、信仰和美学相结合。设计师以丰富多样的傣族建筑文化与传统纹饰为设计灵感,通过“冲突〞的拼贴手法象征文化的流动、吞噬与变革,捕捉文化交流过程的“切片”,以当下形态去星现流域文化的演变过程。以当代设计思想“转译”传统文化的“求同存异”古老智慧,进行人与自然之间朴实且诗意的对话。
https://mp.weixin.qq.com/s/fPzi0fZs4SDlNtk4cRIt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