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大学生“数智素养”案例创意设计大赛来啦
一、竞赛总则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检验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新时代办好社会主义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通过数智素养培养,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培养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
全国大学生“数智素养”案例创意设计大赛(以下简称为大赛)是由“计算报国——智能计算系统”研究专家组发起,由“计算报国——智能计算系统”高校合作联盟、“一带一路”智能物联网国际合作联盟、机械工业出版社、头歌教学研究中心主办,面向高校大学生的全国性大赛。大赛的目标是汇聚群体智慧,以数智素养案例设计为手段,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大赛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鼓励结合科学素养和家国情怀培养设计数智素养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积极响应“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为高水平人才成长和新质生产力实践搭建开放合作的平台。
二、大赛主题
数智赋能,新质变革,计算报国,筑梦未来。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计算报国——智能计算系统”高校合作联盟
“一带一路”智能物联网国际合作联盟
机械工业出版社
头歌教学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省计算机学会教育工委
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
协办单位:
教育部“计算机系统”课程虚拟教研室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保证大赛顺利进行,大赛在西北工业大学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共同设立大赛秘书处,头歌教学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大赛下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委员会、技术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监督委员会,负责指导、执行和监督大赛的组织、运营和奖项评审工作。
四、参赛对象与方式
(一)普通高等学校(含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
(二)以团队形式报名参赛,其中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3人(鼓励跨学科交叉),每个团队可以配备1-2名指导老师;
(三)鼓励校企合作跨单位组队参赛,体现信息技术在产教研学用中的作用。
五、赛道设置
大赛主要共设置两个赛道,参赛队伍需要结合赛道要求,进行主题文案设计或新质生产力赋能,充分发挥数智引领未来创意的潜能。
赛道一:数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赛道背景: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智能时代,如何融合多元信息处理手段,尤其是AIGC技术,设计与生成中国故事对文化自信具有深远影响。
赛道要求:
(一)围绕“计算报国”相关主题,设计与创作逻辑清晰、兼具启发性和育人功效的多媒体案例(包括图文并茂的文案和短视频),形成具有持续育人效益的宣传素材,培养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大赛鼓励积极探索基于AIGC的内容创作新模式。“计算报国”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科学人文素养、科技发展史、科学家精神、人文精神、大国重器、家国情怀等。
(二)图片/短视频不限艺术表现手法,其中:
文字长度不超过500字;
图片大小与分辨率不限,推荐格式为SVG;
短视频时长不超过3分钟,大小不超过150M,推荐格式为MP4;
短视频可由真实录制视频以及基于文生视频大模型生成视频剪辑而成,包括但不限于AI创作视频、人物采访、参观交流、真实录制视频等,但不允许使用未经授权的视频素材;
(三)提交内容:作品名称、创作图片/视频与文本内容、完整技术方案报告(参见word模板)、网评PPT(参见模板);
(四)提交作品如有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民族传统习俗、道德标准等情形,采取一票否决;
赛道二:大模型赋能,打造新质生产力
赛道背景:
2024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作为代表性“新质生产力”,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应用落地已成为众多行业的催化剂。为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本赛道期望参赛者面向实际需求或应用前景,基于大模型设计一款面向领域的移动应用,挖掘大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潜能。
赛道要求:
(一)参赛者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开发基于国产大模型的移动应用提出针对所关注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社会公益、健康医疗、康养陪伴等;
(二)移动应用指能够运行在智能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的应用程序,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小程序、手机App;
(三)所提交作品不限开发语言、框架;
(四)提交内容:作品名称、完整技术方案报告(参见word模板)、网评PPT(参见模板);
(五)提交作品如有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民族传统习俗、道德标准等情形,采取一票否决。
六、比赛赛制
(一)大赛采用初赛、全国决赛两级赛制。预赛阶段各参赛队伍依据赛道设置及要求,按时提交参赛作品。大赛组委会将综合考虑报名团队数、参赛院校数等因素设置总决赛名额。原则上,进入全国决赛的队伍不超过初赛有效报名队伍总数的20%。
(二)初赛采用线上评议的方式展开,采用100分制。其中,初赛成绩的50%计入总决赛成绩。
(三)全国决赛采用现场专家评议的方式展开,采用100分制。其中,总决赛成绩=专家评议分数50%+初赛成绩50%。
七、赛程安排
(一)参赛团队通过登录网址:https://szsy.educoder.net进行赛道选择、报名、作品提交。通过微信公众号(头歌校园)进行赛事咨询。
(二)竞赛时间安排如下:
报名、作品提交开始日期:2024年4月19日;
报名、作品提交截止日期:2024年7月15日;
初赛排名、决赛入围名单公布日期:2024年8月15日;
决赛安排:2024年8月15日发布通知,敬请关注比赛报名网址。
八、竞赛管理
(一)初赛
大赛组委会按照赛道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采用百分制,分别从教育维度(满分25分)、科学维度(满分50分)、美学维度(满分25分)等进行评价。
大赛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依据作品综合评价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各个赛道可结合赛道报名实际情况,设置一、二、三等奖奖项数量。原则上,各赛道获奖队伍数量不超过赛道有效作品数量的20%;
各赛道结合实际情况,从初赛获奖队伍中遴选队伍参加全国总决赛。每个赛道原则上选择不超过20支队伍进入全国总决赛。
(二)全国总决赛
决赛提交物:PPT文档,格式为16:9,大小不超过150MB,
决赛阶段,参数队伍以PPT汇报的方式对参赛作品进行汇报。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从作品的合理性、先进性等角度进行打分。专家打分采用百分制,最终专家打分平均值的50%计入总决赛成绩。
总决赛综合成绩为:初赛成绩50%+专家打分平均值50%。最终按照总决赛综合成绩分数从高到低确定各奖项归属。
九、奖项设置
(一)团队奖。每个赛道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大会组委会颁发团队奖金及获奖证书。
(二)优秀指导教师奖。所有全国决赛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高校教师或企业技术专家)均可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证书)。
(三)杰出贡献奖。对大赛有杰出贡献的个人,颁发大赛杰出贡献奖(奖金及证书)。
(四)优秀组织奖。对大赛组织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颁发大赛优秀组织奖(证书)。
十、赛道设置
一)参赛队应自觉遵守知识产权和各种开源协议的有关法规和规定,并在报名表中承诺、确认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益。如造成不良后果,相关法律责任由参赛队自行承担,大赛的主办、承办和协办方均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二)参赛队必须严守诚信。一经发现恶意抄袭等不端行为,或确认参赛者身份不符合章程要求等违规行为,经大赛监督委员会组织的匿名评议确认后,将取消参赛队的参赛资格。对于已经获得奖项的参赛队,通报所在学校,并取消和追回已获得的证书和奖金。
(三)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十一、交流与宣传
(一)大赛致力于推动数智素养提升以及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大赛期间鼓励各种形式的参赛队间交流活动,并组织媒体宣传优秀作品和参赛团队。
(二)大赛欢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大赛的组织、命题、宣传、赞助等工作,积极争取各级管理部门的认可,不断提升大赛的质量和影响力。
(三)参赛团队提交的作品内容,如涉及视频、文档等均开源发布。视频和文档等遵循开源协议CC-BY-SA 4.0。
(四)获奖作品为大赛主办方和获奖成员共有。在获奖成员知情的情况下,大赛主办方拥有无偿公布、修改、出版参赛作品、视频以及构建“数智素养”案例库的权利,同时获奖作品的作者保留署名权。
(五)本章程和技术方案将发至各高校教务处和相关院系,希望学校制定鼓励学生和老师参赛的相关政策。
十二、联系方式
大赛组委会联系邮箱:szsy_24 163.com
联系电话:
张振华(平台技术支持)
李永泉(赛事组织与宣传)
张倩大赛报名)
大赛讨论QQ群:398308464
大赛报名和作品提交网站:
https://szsy.educoder.net
十三、其他
(一)大赛指定竞赛网站https://szsy.educoder.net为赛事信息发布的官方平台。大赛相关的答疑、交流、通知、公示等均通过指定发布平台发布通知。
(二)各参赛学校应按大赛通知的精神,统一组织和部署参赛工作,积极参加大赛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
(三)大赛的获奖结果由评审委员会审定,并在指定平台公示。
(四)获奖证书由大赛主办方统一印制、颁发。对于包含多个成员的参赛队,证书在获奖成员列表处印制参赛队员姓名,不体现参赛队的队伍名称。获奖成员列表由获奖参赛队的队员/指导教师商议确定并书面报送大赛组委会。若参赛队未按要求给出获奖成员列表,则获奖成员列表与报名时成员排序保持一致。
(五)大赛不收取报名费。
(六)本章程的解释权归“数智素养”案例创意设计大赛委员会所有。
大赛官网https://szsy.educoder.net
“数智素养”大赛参赛交流群
(4月16日前有效)
“数智素养”大赛指导老师交流群
(4月16日前有效)
https://mp.weixin.qq.com/s/w6UUnMrP3_c_rnL6uJ5f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