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盈校‖二十四节气创意设计比赛作品展示④河北农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CAU二十四节气工作室.
CAU二十四节气工作室由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创办,旨在着力打造农业文化传承新平台、农耕科普宣传新名片,逐步建成具有农大特色的二十四节气思政育人基地、科普宣传基地和科创实践基地。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体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为了激发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并赋予校园风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激活这一节气文化的生命力,特开展“二十四节气创意设计比赛”。
本届选拔赛面向农大师生、个人和团体公开征集作品,分为3个赛道:
赛道1:“魅力校园·节气创意”专项赛道:
征集与校园元素相关的节气创意设计作品,作品须将节气与高校及所在地的特色建筑、文化、思想、人物、精神等有机融合,以节气视角展现出高校和地区独有的魅力。
赛道2:“青春飞扬·节气风采”专项赛道:
征集其他元素的节气创意设计作品,作品需展示节气之美、文化之韵,以节气视角展现出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创意。
赛道3:“美丽乡村·节气赋能”专项赛道:
聚焦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征集将节气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乡村治理、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创新设计作品。要求作品体现节气文化在生态景观修复、乡土文化空间营造、农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通过节气时序规律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展现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河北农业大学
1号
赛道二节气夏至
康姬嘉
公历6月20~22日,也就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夏至。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2号
赛道二四时轮章,节气四象
蔡柠瑶、李若暄、王菲
立春之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水暖鸭游,唤醒春日生机;立夏之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绽蜓立,勾勒夏的蓬勃;秋分时,“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叶染金红,诉说秋的静美;大雪至,“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雪覆天地,尽显冬的肃穆。
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的节律,也是岁月的诗篇。
3号
赛道二秋韵慈阁
陈硕欣、安芍颖
该作品以保定的大慈阁为主,制作出秋天夕阳下的场景。以秋为韵脚,慈阁为意象,勾勒出一幅静谧悠远的人文图景。作品取秋日澄明之境,借银杏飘金、霜染层林的斑斓色彩,烘托慈阁古朴庄重的气质。光影流转间,将慈阁的禅意与秋的深邃相融,既展现自然时序更迭之美,又暗含岁月沉淀的慈悲意蕴,让观者在视觉享受中感受传统文化与自然韵律交织的诗意,体会宁静祥和的精神境界。
用节约的废旧材料制作。主要大慈阁建筑主体框架是用竹签、细木条搭建,形成楼阁的结构支撑。屋顶覆盖部分使用了红色毛线,呈现出瓦片的效果。屋檐边缘或许有金色线绳,增添精致感。匾额是布料材质,上面有金色印染文字。背景装饰,背景有纱质材料,营造朦胧氛围。黄色、米色的毛毡类材料做成花朵状装饰,点缀有珍珠。底部有类似绿色衍纸材料塑造出山峦形态,部分区域可能用了闪光装饰材料增加细节。
制作过程,框架搭建用竹签或木条根据慈阁结构,通过黏合等方式搭建出楼阁的基本框架,确定层数和整体造型。屋顶制作将红色毛线有序缠绕在屋顶框架上,模拟瓦片排列。屋檐处用金色线绳装饰边缘,增加层次感和精致度。匾额制作在布料上绣制或印染“大慈阁”字样,裁剪合适尺寸后固定在建筑相应位置。背景装饰将纱质材料铺展作为背景基底,用毛毡制作花朵并点缀珍珠后粘贴布置。用衍纸等材料塑造山峦形状,添加闪光装饰,最后将搭建好的楼阁主体固定在背景合适位置。
4号
赛道二展板
冯建国、王嘉睿、陈学品、任雨萱、刘春天
5号
赛道二篆彩四时
马亚琪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这组24节气创意设计,深度融合古代篆体与中国配色,致力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字体运用上,选择古代篆体作为核心元素。篆体作为汉字古代书体之一,历史悠久,具有古朴典雅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能精准传达24节气所承载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智慧,每一个篆体文字的笔……
画形态,都仿佛在诉说着古人对自然节律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比如“春”字,篆体的形态似草木破土而出,生动体现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
色彩选取上,采用中国配色体系。中国传统色彩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与24节气紧密相连。春天系列多用清新、明快之色,如嫩绿、浅粉等,像柳绿代表着春天的蓬勃生命力,契合立春、雨水等节气万物萌发的意象;夏天系列运用浓郁、鲜艳之色,如朱红、翠绿,体现夏日的热烈繁茂;秋天系列以金黄、橙褐等暖色调为主,呼应丰收之季,展现秋分、霜降等节气的特点;冬天系列选取冷冽、素雅之色,如深蓝、浅灰,传达冬季的静谧、寒冷。
从设计形式看,将篆体文字进行创意解构与重组,采用套色章的形式,通过色彩的碰撞与融合,使传统元素焕发出新的视觉活力。每个节气的设计既相互独立,呈现自身特性;又彼此关联,共同构建出完整的24节气文化图景。
这组设计希望能在传承与创新中,让更多人领略24节气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6号
赛道三时叙之韵
王红力
总体提取自“王下村二十四节气农民画”,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多种形态与多种质感的表现,将一形多态中的画面打散重构,针对不同节气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并且作意境的表达。结合农民画里的农耕文明,抽象地表达出每个节气独特的意境。
王下村农民画以“二十四节气→农耕行为→农作物生命循环”为叙事脉络,本系列提取其中“作物形态(麦芒、稻穗、菜苗)、劳作符号(犁痕、镰影、晒场)、自然互动(雨润、霜凝、雪覆)”,将具象农耕场景拆解为抽象视觉语言,让“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逻辑,转化为“形、色、质、意”的意境表达。
一、视觉转译:农耕元素的抽象解码
1.色彩:节气×作物生命态的隐喻
春(萌动):立春(棕褐+浅绿)模拟“冻土初融,菜苗破土”;春分(粉绿晕染)呼应“麦苗拔节,油菜扬花”,用柔和过渡色喻示生机初绽。
夏(盛放):芒种(橙黄泼溅)对应“麦浪金黄,稻秧新插”的热烈;夏至(青蓝交织)暗合“荷塘荫浓,作物灌浆”的湿热,以浓烈色块显旺盛生命力。
秋(收敛):秋分(橙棕斑驳)模拟“稻穗沉甸,晒场鎏金”;霜降(棕绿交织)呼应“霜打红叶,作物收仓”,用暖棕+残绿喻示成熟与凋零的交织。
冬(沉潜):小雪(冰蓝+棕点)模拟“初雪覆田,菜窖藏鲜”;冬至(深蓝泼溅)暗合“寒凝大地,作物蛰伏”,以冷调留白显静穆。
2.形态:农耕行为的符号化
曲线→生长:惊蛰(绿线斜落)抽象“春雷催笋,麦垄抽芽”的向上动势;谷雨(绿纹蜿蜒)模拟“雨润秧苗,藤蔓攀援”的舒展。
几何形→秩序:芒种(棕褐几何块)呼应“麦垛堆积,秧田规整”的劳作秩序;立冬(绿菱散落)暗合“冬菜入窖,田垄休整”的空间分割。
泼溅→自然力:大暑(橙红泼洒)模拟“暑雨骤落,稻浪翻涌”的动态;大雪(冰蓝泼点)呼应“雪压青苗,天地苍茫”的磅礴。
3.质感:作物肌理的抽象模拟
颗粒感→饱满:小满(蓝紫颗粒)暗合“麦粒灌浆,豆荚鼓胀”的充实;白露(黄绿碎斑)模拟“稻叶凝露,菜蔬挂珠”的润泽。
毛糙感→成熟:处暑(绿墨泼溅)呼应“稻穗垂头,玉米结须”的厚重;霜降(棕绿糙面)模拟“霜打桑叶,枫叶染红”的枯荣。
二、意境营造:诗画融合的农耕时间
春:借“雨脚落声微”(春分),用朦胧肌理喻示“春播盼雨”的期待;
夏:以“绿树阴浓夏日长”(立夏),用浓烈色块显“夏耘汗浸”的炽热;
秋:凭“竹露夕微微”(秋分),用斑驳质感传递“秋收沉甸”的欣慰;
冬:借“寒色倍严凝”(小雪),用冷调留白渲染“冬藏蛰伏”的静穆。
三、多形多态的核心:节气专属的农耕叙事
“一节气一形态”,既源于王下村农民画中“节气专属农耕场景”的独特性(如小满麦熟、芒种双抢),更通过抽象语言放大“节气气候→作物生长→农耕行为”的关联:
春之萌动:曲线、浅调→呼应“破土、抽芽”的灵动;
夏之盛放:浓色、几何→呼应“疯长、灌浆”的热烈;
秋之收敛:颗粒、糙面→呼应“成熟、收获”的沉甸;
冬之沉潜:冷调、留白→呼应“蛰伏、贮藏”的静穆。
本系列以王下村农民画的“农耕文明-农作物”为根脉,通过色彩解构、形态隐喻、诗画融合,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性”“农耕性”凝练为视觉诗学。既保留农民画的质朴生命力,又以现代抽象语言重构“节气→农耕→意境”的情感联结,让古老农耕基因在当代艺术中焕发新的意境共鸣。
7号
赛道三访头雁计划实地调研——立秋平泉蘑菇农产品海报
姚梦溪
平泉,地处河北,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成为蘑菇生长的理想之地。在立秋这个富有诗意的节气,平泉大地之上,蘑菇蓬勃生长,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这组关于平泉蘑菇的宣传图片,均为河北农业大学“头雁计划”实践过程中实地拍摄所得。其优点显著:……
海报上,大片鲜嫩的蘑菇与盛有干蘑菇的木碗画面,给人以直观的视觉冲击,新鲜与干货形态并存,展现出蘑菇的多样。色彩搭配和谐,绿色背景与蘑菇的颜色相得益彰,凸显出自然生态之感。
文案部分简洁明了,“鲜香满溢品质卓越”高度概括了平泉蘑菇的特点。同时,“生长山林,绿色无污,遵循自然,种类丰富”等语句,详细阐述了蘑菇生长环境与品质优势,让受众一目了然。
平泉蘑菇生长于山林之间,远离污染,遵循自然规律生长。其种类丰富多样,无论是用于烹饪鲜美的汤品,还是制作风味独特的菜肴,平泉蘑菇都能凭借其卓越的品质,为美食增添浓郁鲜香,是大自然馈赠的珍贵食材。
8号
赛道三我与节气
杨子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9号
赛道一cuit伏之约
何红
采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标志植物银杏为背景,银杏幻化成小人体验节气三伏。
三个小人的共同点:
①带有蓝色带的草帽:太阳辐射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所以出门尽量戴上帽子,金色会使画面更加和谐,蓝色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颜色。
②戴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图标的耳钉。
③玉米眉毛:三伏天正是玉米成熟时段。
④蝉翼纹理半脸面具:蝉依赖高温环境,三伏天是其活动高发期。
⑤身体上的气象雷达波形简笔画: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息息相关。
一伏:暑热初显,银杏叶尚饱满,荷花盛放。
二伏:全年最热时段,易发极端天气(雷阵雨等),通常是三伏当中风速最大的阶段。
三伏:银杏叶片向秋季过渡,“秋老虎”余威仍在,早晚温差大,偶有凉风。即将开学,踏入学习之旅。
10号
赛道一春分
魏晨雨
一、设计主题
紧扣“春分节气与成信大校园文化融合”,以校园标志性雕塑乾坤魂为核心,结合春分时节物候、民俗,展现“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校训精神与春日生机。
二、创意构思
1.核心符号:选取校园标志性乾坤魂雕塑,呼应学校大气科学特色学科,象征知识探索的无限可能。
2.节气氛围:融入春分元素——“天暖花渐开”文字点题,草地增添春日小花,天空点缀风……
筝、彩虹,呼应春分放风筝、万物生长的民俗与物候,营造明媚生机。
3.场景融合:以青绿山水画风铺陈背景,将校园建筑与传统山水意境结合,体现“信达天下”的开阔格局,也暗合学校兼容并蓄的文化。
三、内涵挖掘
1.节气与精神:春分“昼夜均分、万物平衡”,对应校训“成于大气”的包容气度,以及学术探索中追求平衡、真理的态度;“花渐开”象征成长,呼应校园培育人才的使命。
2.文化连接:传统青绿山水与现代校园雕塑碰撞,打破时空界限,传递学校“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文化基因,展现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
四、工艺技巧
1.画风:采用国漫+工笔青绿山水技法,线条细腻、色彩层次丰富(如山水的青绿渐变、金属雕塑的反光质感),模拟传统绢本肌理,兼顾古韵与现代审美。
2.细节处理:雕塑金属光泽通过高光、阴影精细刻画;春分元素(风筝、小花)分布错落,既点缀氛围又不喧宾夺主,强化画面呼吸感。
五、市场分析
1.校园文化:适配学校节气主题宣传、文创衍生品(如海报、笔记本封面),唤起师生校园记忆,强化文化认同。
2.美育传播:借传统节气+国风美学,可作为文化IP输出,面向大众传播校园文化与节气知识,助力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适配文化展览、线上美育内容等场景。
简言之,作品以“春分”为窗,用国风语言重构校园符号,让节气文化与大学精神共鸣,既有校园专属情感,又具备传统文化传播价值。
11号
赛道一节气的校园叙事
陈科贝、任宇彤
创作背景与目的:
本次创作以校园环境为背景,结合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极具季节标志性的“四立”与“二分二至”,通过八张漫画风格海报展现节气变化与校园景观的融合。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对自然时序的感知,营造校园人文与自然共生的氛围,传递时间流转中的校园之美,厚植传统文化与校园情感联结。
设计元素与构思:
本系列海报以“立春”、“春分”、“立夏”八个节气为主题,深度融合校园景观与节气意象,每幅作品均以漫画风格呈现,兼具文化内涵与视觉美感。
立春画面以对称构图呈现湖面倒影与垂柳轻拂,光影交错体现均衡之美,象征万物复苏;春分海报以初绽的樱花与萌发的绿叶为景,色调清浅柔和。立夏以操场和校园楼房建筑为主体,色彩明快活泼,融入蝉鸣与初荷元素,传递生机勃发之感;夏至海报则以大气探测场为核心场景,采用仰视视角展现烈日下的观测设备,地面热浪蒸腾的光影效果强化了“极暑”意象,搭配“昼暑已云极”诗句,生动表现了一年中日影最长的气候特征。立秋海报聚焦钟楼与渐黄的树叶,画面中梧桐与银杏叶初染秋色,钟楼在暖黄光影中矗立,夕阳为建筑轮廓镀上金边,传递出夏末秋初的成熟与静谧氛围;秋分海报则呈现全黄的银杏大道景观,地上铺满厚厚落叶,树冠与地面形成金色的呼应,画面中偶有学子漫步其间,凉风拂过带起几片落叶,“风清露冷秋期半”的诗句点明了昼夜均分的节气特征。立冬以枯枝、霜阶为点缀,主建筑笼罩在冷灰色调中,突出萧瑟肃穆;冬至海报描绘树叶尽落的银杏大道,枝干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冬日的寂寥美感。每幅作品均结合节气特征色彩与天象变化,并巧妙融入诗词短句,增强文化厚度与画面叙事性。
总结:
八张节气海报,以校园为锚点串联传统节气,用景观承载文化,用设计传递温度,以漫画形式传递时序更迭中的自然与人文之美。让师生在熟悉场景中触摸节气脉络,传承文化的同时,也留存独属于校园的四季记忆,让传统与青春同频共振。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9qNGXtKqbo8zMjIcO_yunQ
苏公网安备32021402002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