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首个滨江示范段公共空间设计方案征集结果出炉
高水平推进滨江公共空间设计,助力建设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高质量发展带!
为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高水平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高质量发展带的工作部署,《广州市珠江后航道(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段)公共空间设计方案征集》(以下简称方案征集)遵循“国际视野、广州特色,生态优先、自然之美,文化引领、共享活力,科技创新、智慧先导”四大设计原则,按照“政府组织、部门联动、社会协同、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式,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
本次方案征集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作用,以问卷调查、工业遗产和生态本底专题等研究工作为基础,并邀请专家和部门把关,保障设计方向和质量。结合专家、公众等各方意见,综合确定了方案征集名次:优胜方案为方案一“生态科创城”,第二名为方案三“繁茂水岸”,第三名为方案二“源山丘岭·水色江岸”。
优胜方案“生态科创城”简介
方案具有强烈的滨江特色,旨在建立弹性、多样化的生态基础设施,传承岭南文化,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存,提供丰富的户外设施,创造具有现代岭南特色的开放交流协作平台。
方案的景观架构由一轴一带组成。中轴景观延续了广州大学城的轴线,充分融合岭南文化和生活方式,植入多样化的生活、工作场景,通过跨越城市干道的生态路桥强化中轴腹地与滨水空间的连接;在滨江绿带设计连续的生态栖息地及社区公园,并提出一系列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创新策略,是方案的一大亮点。
优胜方案“生态科创城”概念方案效果图
(注:具体实施效果以最终建设方案为准)
精彩观点,共谋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
本次方案征集邀请了规划、生态、文化、风景园林等领域的七位专家组成专家组,从整体公共空间概念方案、重要节点详细设计、历史文化、生态设计、科技创新、落地实施性六个方面对三个方案进行点评。三个设计单位的主创设计师也根据对项目的理解,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各领域专家建言献策,为下一阶段的深化设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潘安
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广州依水而生、依水而兴。珠江的滨水资源具有独特价值和流域特征,正是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这个项目关键点在于统筹珠江沿岸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
三个方案对理论和理想描绘得比较丰富,特别在珠江岸线设计、功能分区、节点设计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后续深化设计重点考虑如何利用绿地打造公共空间,满足服务对象的使用需求,加强与周边交通的联系,以及对通航和排洪要求等方面的研究。
吕传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详细规划学术委员会会主任委员
原广州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
珠江后航道沿岸及其水系统作为广州战略规划所确定的区域生态廊道,从战略规划到落地实施,要从“景观”工程上升为“生境”行动,尽可能采取“近自然设计”和生态修复方式,以保持水岸地域生态肌理和特色,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要结合珠江后航道的特点,坚持历史为核心、生态为支撑、科技为动力,引领广州高质量发展。
后续深化设计建议分两步走,一是概念方案阶段提升战略高度,加强与顶层设计的衔接,做好大尺度、中长期的谋划和探索,二是近期有条件实施的区段,将设计理念转换为具体设计方案,注重落地实施性,并做好精细化设计和专业论证。
李敏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广东园林学会副秘书长
广州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规划与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园林研究中心主任、一级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珠江后航道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是一个介于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方案,是对滨水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和城市开发品质有所提升的方案。
这个项目重点要关注三个方案如何回应设计任务需解决的问题,充分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包括堤岸设计的科学合理、沿岸景观的和谐统一。后续深化设计不仅要考虑生态和文化要素,还要兼顾到公共活动、场地开发和景观面貌。
李青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十大风景园林师
在滨水地带自然环境条件下,珠江后航道公共空间是具有生态属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个项目要基于生态化角度,为周边区域的高校师生、科技创新人才、当地居民及游客等不同人群,提供城市公共服务,丰富城市活动。
各设计单位从设计手法、表达形式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三个方案各有特色。后续深化设计要基于潮汐、滩涂等自然生态要素以及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设置公共空间功能,并融入生态体系。
张虹鸥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生态设计措施方面,要充分了解本土自然条件、动植物习性等,注重方案的可实施性和后航道岸线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支撑实现城市发展的愿景和功能需求。
生态性、文化性、科创性、国际性,三个方案都有关注,这个项目更重要的是水文、土壤等生态本底条件和防洪防汛、岸线功能、通航要求等城市安全要素,要在这些基础条件上进一步做好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
胡慧建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博士生导师
珠江后航道的生态设计要结合本土特征,提出适合该区域本底条件的动物保护、植物配置等具体生态措施,考虑预防外来物种的治理手段、后期运营维护技术和成本,确保生态设计方案的适应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三个方案都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和创新的概念,分别在工业、文化、生态景观方面有所侧重。后续深化设计要进一步融合三者特色,并对具体生态设计措施进行专业论证。
沈康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珠江后航道公共空间设计是对城市空间重新整合的一次机会,不仅限于景观设计层面,更是一个系统性的方案,也是一个长远的框架性、探索性、研究性的思考与选择。
后续深化设计要系统研究与思考场地的自然条件、产业发展、功能分区,以及工业遗存的合理利用、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做出最具创意的方案。
James Lee(詹姆斯·李)
“生态科创城”主创设计师
美国景观建筑协会理事(FASLA)、美国注册景观建筑师
珠江后航道公共空间的建设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有利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整体来看,珠江前航道呈现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活力滨水区;后航道则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打造更加柔和、放松的生态自然滨水景观。
希望这种自然景观能够具有向游客和居民展示自然循环、动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呈现出自然美丽、宁静的景象,并延伸至周边地块,融入到群众的社交、工作、娱乐等日常生活中。
Till Rehwaldt(提尔·雷瓦德)
“繁茂水岸”主创设计师
德国景观建筑师联盟原主席(BDLA)、德国注册景观建筑师、捷克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珠江后航道公共空间的建设是打造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友好的滨水开放空间的良好契机,也是平衡生态和城市功能的好机会,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效益。
希望滨水空间的开发,能够充分激发城市活力,尊重场地特征,保持和延续珠江沿岸的自然景观,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活动需求的同时注意“留白”,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弹性。
TOM LEADER(汤姆·里德)
“源山丘岭•水色江岸”主创设计师
美国景观建筑协会理事(FASLA)、美国注册景观建筑师
这个项目不仅是对珠江水岸和中轴线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更是对沿岸历史文化和生态空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挖掘场地变迁历程和山水文化特征,打造具有“记忆点”的独特品牌。
希望这个项目可以围绕群众的水岸活动需求,从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开展,提升社区为当地居民、科技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为中轴线上的聚会、社交与合作创造更多机会,为周边工作者和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和积极的户外空间。
方案征集结果的出炉,向群众交出了一份阶段性答卷,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继续以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一阶段,将在优胜方案的基础上,吸取其他两个方案的优点进行深化设计。项目建成将有力提升滨江公共空间环境、促进社区配套完善、进一步彰显城市轴线,以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设计,助力建设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推动番禺智造创新城发展,对绿美广州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敬请期待!
▍技术指导单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主办单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番禺区分局
▍承办单位: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
作品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n0G50IM7CX8aC1uX91SBOA